戰爭論 卷二 完美的防禦網路購買最方便
數量有限 要買要快 新書推薦
博客來社會科學-軍事分類超值好書
在網路上爬文好久 終於找到[戰爭論 卷二 完美的防禦]的詳細介紹
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內容簡介
耗費十二年 不朽的戰爭理論經典 第二彈
防禦是什麼?絕對不是單方面忍受攻擊。
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,有一位主動、沉著的統帥(不會提心吊膽地等待敵人),有不怕圍攻的要塞。最後,還有能使敵人害怕的勇敢人民。
第五篇《軍隊》闡述軍隊制勝的必要條件。克勞塞維茨強調要集中兵力,打擊敵方重心。若交戰雙方在科技、武器裝備和訓練等各方面都趨於均勢時,人數的多寡將具有決定性的作用。但絕不能排除以弱勝強的可能,因此精神力量更加重要,人數越居於劣勢,就越應該集中精神與展現活力。如果不表現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,那麼任何軍事理論都是無濟於事。
第六篇《防禦》是全書篇幅最大、闡述最為精彩的一篇。克勞塞維茨認為,弱小國家應該時刻做好戰爭的準備,以免突然遭到入侵。在作戰層面,防禦絕不是被動地等待和抵禦,更不是完全的忍受,而應該穿插巧妙的攻擊行動。防禦中包含進攻的因素,進攻中也有防禦的成分。不發動反擊,只進行純粹的防守,只採取消極性的行動,這是十分荒謬的。
十八世紀末的普魯士,由於老舊的戰爭思維,在耶拿戰爭時被拿破崙重重擊敗,年輕的克勞塞維茨也成為戰俘。回到普魯士之後,他耗費畢生經歷研究軍神拿破崙百戰百勝的祕訣,本書所論述思想,便是他畢生努力的結晶。一方面為現代軍事思想打下了基礎,也預言了現代戰爭的發展。
作者簡介
卡爾.馮.克勞塞維茨(Carl von Clausewitz)
1780年生,祖父是路德會的牧師,父親是陸軍中尉。他十二歲時進入普魯士軍事學院,參與過反法戰爭(1793-1794)與拿破崙戰爭(1804-1815)。畢生致力於軍事理論和戰爭史研究。
1801年,進入柏林的普魯士戰爭學院,獲得沙恩霍斯特(Gerhard von Scharnhorst,新普魯士陸軍參謀長)的提攜。
1803年,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普魯士戰爭學院。
1806年,拿破崙於耶拿會戰大敗普魯士,克勞塞維茨成為戰俘。
1808年,獲釋回到普魯士,決心要改革普魯士陸軍。
1810年,迎娶威廉王后侍從長、女伯爵瑪麗.馮.布呂爾(Marie von Bruhl),進入普魯士上層階級。
1812年,俄法戰爭開始,加入俄國軍隊,說服俄、普、英聯盟。
1815年,投入滑鐵盧戰役。
1818年,晉升少將,擔任普魯士戰爭學院校長。
1831年,感染霍亂過世。留下大量未整理的軍事研究遺稿。
瑪麗.馮.克勞塞維茨(1779-1836)
原為布呂爾女伯爵,普魯士國王腓特烈.威廉三世的女侍從長,負責教育當時的太子威廉四世。她出生於薩克森邦的政治世家布呂爾,她的家族、社會地位都遠高於克勞塞維茨(他甚至不是貴族),在家人的反對之下與克勞塞維茨結婚。克勞塞維茨因感染霍亂早逝後,瑪麗整理出版了《卡爾.馮.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》,共十卷。《戰爭論》是其中的前三卷。若沒有瑪麗,也就沒有這部傳世經典。
...繼續閱讀
留言列表